奋力开创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新局面
字号:

奋力开创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新局面

李干杰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十分关心,多次到山东视察指导,对“三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山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锚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和“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的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定扛起农业大省责任,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一、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农业农村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指引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指南针,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是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的定盘星。这就要求我们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论述上来,深学细悟、笃行不怠,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现实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山东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三农”工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既立起高线又守好底线、既分类推进又全面提升、既突出乡村又统筹城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立足本地实际,建立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坚持省负总责、市抓推进、县乡抓落实,创新提升“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综合实力提升。2020年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2021年达到11468亿元。

坚持把稳住“三农”基本盘作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根本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山东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守住耕地和生态保护两条红线、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重点念好“稳、特、融”三字经,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2021年,全省生产了全国8.5%的粮食、9.8%的肉蛋奶、11.2%的蔬菜和12.8%的水产品,为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作出贡献。

坚持把畅通循环作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山东农业产业体系健全、发展基础较好、比较优势明显,有5.46万个行政村、近4000万农村常住人口,蕴藏着巨量消费和投资需求;承担着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重大国家战略任务,有条件打造连接“一带一路”、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桥头堡,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连结点。近年来,山东着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产业聚合、要素整合、城乡融合,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农业对外合作。202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达1238.4亿元,连续23年居全国首位。

坚持把补齐“三农”短板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从山东实践看,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仍然存在。近年来,山东深化省部共建,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着力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农村倾斜,全省城乡路水电、客运、垃圾清运基本实现一体化,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政治责任。为广大人民谋幸福,是践行初心使命的职责担当。近年来,山东坚持用大历史观看“三农”问题,秉持人民至上,为了农民、服务农民,依靠农民、仰仗农民,惠及农民、造福农民,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盼,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物质上富足起来;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让农民精神上充盈起来;积极推动乡村善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如今,山东与全国一道告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60万黄河滩区居民圆了安居梦,农民精气神全面提振,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坚定不移在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上闯新路走在前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山东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力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党政同责共抓“米袋子”。能否主动抓好粮食生产,是对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政治站位高不高、大局观念强不强、责任担当实不实的重要检验。山东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严格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逐级签订粮食安全责任状,将“粮食生产稳定度”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充分调动党政抓粮和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全省粮食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德州市创建全国第一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


优化结构丰富“菜篮子”。“菜篮子”事关民生,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山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菜篮子”产品产量常年稳居全国前列。向设施栽培要果蔬,一些地方大棚成“海”,蔬菜、水果产能稳定,2/3的蔬菜销往省外国外;向规模养殖要肉蛋奶,畜禽养殖向集约化、工厂化、智能化跃升,肉鸡规模养殖率达99.5%,在现有消费水平下全省肉蛋奶年产量可满足1.5亿人消费需求;向海洋牧场要水产品,打造“海上粮仓”,“深蓝1号”、“国鲍1号”等渔业“重器”耕牧深远海;向标准化要质量、要品牌,建成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全省主要“菜篮子”产品基本实现有标可依,“好品山东”、“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走向全国。


严守红线保住“命根子”。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山东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格执行“长牙齿”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格管控基本农田“非粮化”、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定底线,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定方位,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定责任,全面建立“田长制”,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定步骤,对农村乱占耕地存量问题,依法依规妥善处理,逐步消化。同时,深入挖掘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等后备资源潜力,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振兴种业牵稳“牛鼻子”。科技兴农,良种先行。山东大力开展现代种业振兴行动,实施种业强“芯”工程,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和“卡脖子”技术,推动种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济麦”、“登海”、“希森”等品种多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7%;实施农业技术装备提升工程,打造全程全面、高质高效“两全两高”机械化生产示范省,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8%。


创新服务探索“新路子”。围绕“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山东探索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经营体系,将大批农户联结到现代农业上来,约46%的耕地实现流转、规模经营;发展专业化生产托管服务小农户,全省粮食作物托管服务面积达1.8亿亩次;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组织小农户,探索集体与农户之间新的利益联结机制,全省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4.2万家,覆盖近70%的行政村。


三、坚定不移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上闯新路走在前


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重托和厚望。山东积极适应“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有序交接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接力棒”,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夯实乡村振兴产业之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山东以培育农业全产业链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塑造特色产业,出台23个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方案,促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烟台苹果、寿光蔬菜等向国家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迈进;聚力延链强链,深入实施“百园千镇万村”工程,加快培育农业“链主”企业,打造一批千亿级、百亿级重点产业链,推动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动能转换,大力发展体验农业、创意农业、中央厨房、直播带货等融合型新业态,推动产业提挡升级。


彰显乡村振兴生态之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东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挖掘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潜力,让绿色成为齐鲁样板底色。突出“改”,以改厕、改水、改暖等为重点,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由村庄向庭院、由厅堂向角落步步深入,90%的县(市、区)实现农村改厕规范升级;突出“减”,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进农膜污染治理、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打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攻坚战;突出“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重大工程,高标准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乡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一幅生动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


铸就乡村振兴精神之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山东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扎实开展乡村文明行动,推动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思想强农润人心,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梦·新时代·跟党走”乡村宣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乡村、进农家,“习语润心”、“明理胡同”等百姓宣讲品牌深入人心;文明育农化人心,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开展“颂党恩·传家风”等主题活动和志愿者服务,实施“摒弃婚丧陋习、深化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专项行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文化惠农聚人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区,实施“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惠民工程,《经山历海》、《沂蒙壮歌》等一批优秀农村题材文艺作品深受观众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齐鲁大地广为弘扬。


探寻乡村振兴善治之策。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山东深化拓展“莱西会议”经验,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领导力,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发挥好“四进”攻坚工作组、“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第一书记作用;提升村级自治力,注重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作用,让农民群众自己“说事、议事、办事、主事”,切实保障好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提升治理创新力,实行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职责任务清单管理,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巩固提升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水平。



拓展乡村振兴融合之路。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山东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切入点,增强县域统筹能力,13个县(市)入选2021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龙口市、胶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元;把乡镇作为城乡融合发展连接点,打造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城镇,一批小城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把村庄作为城乡融合发展承接点,优化空间布局,加强乡村建设,在县域形成“县城—乡镇—村(社区)”梯次分明、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的城乡空间格局。


四、坚定不移在增添农业农村发展动能上闯新路走在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山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基础、发挥优势、创造条件、增添动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组织赋能聚合力。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山东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创新干部联系帮包机制,发挥各级党委农业农村委员会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用好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五个工作专班,强化政策指导、工作落实、督导检查;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


要素赋能强动力。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能够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山东把人才引育创新作为全省“十大创新”之一,在招才引智、自主培养、人尽其才上出新招,开展“雁归兴乡”返乡创业推进行动,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聘请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引导各方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发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集聚各类资源要素流向乡村、振兴乡村。


数字赋能增助力。数字赋能是实现农业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支撑。山东加强数字变革创新,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在各生产环节培育一批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强“三农”基础数据归集,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生产生活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高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加快建设数字乡村。


改革赋能添活力。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山东坚持稳妥慎重推进农村改革,不急躁冒进,不层层加码,不盲目推进。统筹推进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等,开展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创建28个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因县施策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探索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作风赋能提效力。好的作风,是干事创业的保障、善作善成的法宝。山东倡导事争一流、唯旗是夺,坚持严肃严格,坚决克服低标准、一般化;坚持求真较真,敢抓敢管、较真碰硬,不怕得罪人;坚持细致细究,研究要细、谋划要细、政策要细、落实要细;坚持务实扎实,说实话、办实事,察实情、谋实策;坚持高效快捷,说了就要干,干就马上干,决不能推诿扯皮、拖沓散漫。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扑下身子听民声、换位思考尊民意、扎扎实实解民忧,以农民之心为心,真正做到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


来源: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