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五届中国金融市场分析年会暨第五届中国注册金融分析师年会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指导,2010年8月28日-29日在北京举行。本文为程国强教授在年会上的演讲速记稿,其中提出的分析逻辑,对于分析2020年以来的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玉米价格上涨,有一定参考意义。 按照会议主办方的要求,我想把目前有关粮价的走势,以及我们在调研分析中所遇到的一些困惑,提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给大家汇报四个方面的情况。第一,为什么粮价波动存在困惑。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不断给社会、给市场公布信息,说我们库存很充裕、夏粮丰收、秋粮是丰收在望,可市场粮价仍然在不断上涨,等等,我们面临种种还没有答案的困惑。我们知道,农产品价格波动服从一些经典理论的解释,但现在发现,一些现象是经典理论解释不了的。对整个粮食市场、对粮价的走势,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仁怎么看,至少我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调研工作,现在面临的困惑越来越多。第二,今年粮价为何异常波动?第三,后期粮食市场的可能走势。今年已经过了一大半了,秋粮即将上市,在上市之前的一两个月时间,粮价的基本走向,对我们下一步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意义重大。第四,后期粮食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为什么现在对粮价很困惑?从众多的媒体、报告、研讨会的观点中,可以归纳出这样几个疑惑:第一,为什么在粮食库存充裕、供需基本平衡的背景下,粮价仍然快速上涨?比如说小麦,新粮上市开秤,一般价格会有所回调,但今年却一路走高,这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现象。从粮食的特点来看,粮食集中上市、供应短期内大幅度增加,价格应该会有所下跌,但今年却出现相反的形势。第二,为什么粮价波动周期越来越短、波动频率越来越高?粮价波动跟每一期的产量和价格存在对应关系。如改革开放三十年,整个粮价大的波动周期是5-6次,可2004年以来,一下子出现三次,隔两年就有一次价格波动,粮价波动的周期越来越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粮价出现这样的密集的波动。这需要从理论和实证方面给予解释。第三,为什么今年不同品种粮食会轮番涨价?今年从西南的大米涨价开始,3月份玉米开始价格大幅度上涨,玉米的价格还没有按下去,7月小麦价格又开始上涨了,这样的轮番涨价,也是多年不多见的,这也是很困惑的问题。第四,为何难以用经典理论解释当前粮价波动现象?我刚才讲库存充裕、总供给总需求相对平衡,结果粮价依然大幅度的上涨。我们多年积累的数据和分析也说明,经过连续5-6年的丰收,目前玉米、小麦等粮食库存比较充裕。但是,在总供给充裕的背景下,今年玉米3-4月,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价格就上涨10%,这与我们长期以来对粮价观察的情形有较大的不同。2004年国家设计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其目标就是为了稳步提高粮价,保护农民利益。当时的策略是,使粮价小步稳走,即每年都涨价,但每年是小幅上涨,如每年涨一个5-10%,经过若干年,使粮价到一定的水平,使我们在整个工业化、城镇化阶段,能够有效维护农民的利益。但是,粮价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在一两个月以内就上涨10%,这个我们很难接受。所以,短期粮价大幅波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古典经济学讲,如果市场供需失衡变化后,经过市场机制,可以自动调整、自我修复达到均衡。但蛛网理论认为,如果这个均衡被打破后,很可能难以自我修复达到一个新的均衡价格,这可能是发散的。蛛网理论认为,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即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大于对需求量的影响)时,粮价波动逐步加剧,越来越远离均衡点,无法恢复均衡。这是对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突破。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实际,则是对蛛网理论的一个突破,因为用蛛网理论这个经典学说,已经不能解释目前粮价异常上涨现象。我们对1978年以来的农产品价格、粮价的周期性波动进行了跟踪观察。我们意外的发现,2004年以来,粮价异常变化,也突破了我们对周期性波动的观察。粮价波动,并不是粮食供需基本面的问题,而是有更加复杂、深刻的影响因素。我们还发现,中国粮食具有典型的政治经济学特征,不同粮食品种之间,价格波动具有同步性、传导性和放大性。由此,我们引入了“预期”的概念。也就是说,从粮食的政治经济学特征看,粮价波动,并不完全由供给需求的简单的量的关系所决定,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由市场预期所决定,而市场预期则由包括购销行为、天气、物流、政策、投机、媒体舆论等在内的许多因素决定。这为我们解释目前粮价异常波动现象提供了分析工具和框架。我们把由供需基本面所决定的粮食周期性波动,叫做正常波动,可以用经典理论进行解释。把非供需基本面影响、经典理论就解释不了的波动,叫异常波动,这需要构建新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来解释,比如预期分析理论。如今年小麦价格上涨,就与农民售粮预期与贸易商收购预期变化有较大关系。在小麦集中上市期间,部分地区的农民对价格还有更高的期待,因此延缓售粮节奏(即所谓的惜售),而在托市政策加码的背景下,一些贸易商、加工企业也看高粮价,不惜抬价来抢购,由此形成供不应求假象,使价格短期内上涨。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连续实行托市收储政策,使粮食市场政策化趋势明显,市场对政策变化反应敏感。8月13日,有关部门突然宣布,玉米的竞价销售量从每周100万吨下调到40万吨,这样一个细小的变化,引起整个玉米市场巨大的振动,它的影响是怎么被放大的?我们认为,这是政策的变化导致了市场预期的变化,市场立即将此政策变化解读为“国家缺乏拍卖调控粮源”,部分企业因此形成恐慌心理,使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如8月16日大连期货市场玉米价格由每吨1995元涨至2050元,期货指数再创历史新高。幸而有关部门反应迅速,立即宣布举行该周第二次拍卖,向市场再投放100万吨玉米,玉米价格才应声回落。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农业、粮食这样一种由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产业,由于生产空间布局的广泛性、时间分布的集中性以及市场信号影响的滞后性,因而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波动是一种必然现象。从长期看,粮食价格将呈周期性波动、整体攀升趋势。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将成为经济增长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趋势。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既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息息相关,也与上下游产业密切关联。粮食等农产品作为百价之基,稍有波动,就会影响整个价格总水平,进而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也必须理性的应对。今年国内粮价走势出现新的动向:大米、玉米、小麦轮番涨价,不断创历史新高,涨势不减。国内市场粮价看涨预期居高不下。从玉米看,今年玉米价格上涨,并非供给短缺引起的合理上涨,而是在全国玉米总供给充裕背景下的异常波动。既有主产区减产的市场效应、国家托市调控的政策效应,也有物流不畅等因素的推动,还有西南干旱、通胀预期增强导致市场预期变化的影响。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主产区玉米大幅减产,市场供求预期偏紧,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去年秋粮上市前,各方面均预测玉米将保持连年丰收。但玉米收购的实际情况表明,玉米减产幅度较大,估计全国减产5-10%,东北主产区减产幅度达15-20%以上。尽管目前国内玉米库存较多、仍然供大于求,但由于主产区大幅减产,导致近期玉米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供求预期偏紧,玉米价格上涨压力不断增大。第二,国家托市收购政策逆向调控,支撑玉米价格走高。在判断粮食丰收的前提下,去年国家继续在东北产区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并对南方16个饲料消费省份和中央直属粮食企业采购东北地区新产玉米给予每吨70元的费用补贴,对玉米价格上涨形成明显支撑作用。国内政策实施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政策一旦出来,就难以刹车止步。我曾经在五月份跟有关部门的官员沟通过,要立即停止玉米收购运输补贴政策,可是这个补贴政策出来以后,产区的价格到了0.8元,超过托市价0.78元,这个政策仍然没有退出,一直到七月底才停了下来。与此同时,由于近期淀粉、淀粉糖、酒精等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粮食深加工效益好,开机率高,产区粮食深加工企业积极入市收购新粮,并通过上调收购价格与其他入市企业争夺粮源,也推动玉米价格走高。第三,对价格预期较高,产区农民有惜售心理。2009年秋粮上市以来,产区农民大多观望等待,惜售心理较强。一般而言,进入1月份后,本应是农民集中售粮高峰期,但今年农民售粮进展缓慢,导致市场有效供给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去年东北产区受旱灾影响,玉米减产较多,农民对价格预期较高;二是受通胀预期影响,水稻等粮价快速上涨,对玉米价格形成传导效应,加之国家实行临时收储和收购运输补贴等托市政策,农民预期玉米价格有进一步上涨空间,因此持粮待涨、择机而售。而加工企业抬价收购,也助长了农民惜售心理;三是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不断改善,农户获取备耕资金的能力显著增强,农民售粮节奏出现明显变化。第四,多发频发的极端自然灾害,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粮价看涨预期,加剧粮价异常波动。今春西南地区持续大面积干旱,对农户、加工企业、贸易商与销区市场的心理预期产生较大影响,市场粮价看涨预期普遍增强,少数地区甚至出现恐慌心理,出现抢购、囤积粮食现象,由此进一步加剧粮价的异常波动。今年小麦异常波动也是类似的情况。今年小麦供需基本面总体尚可,因为有庞大的库存压底,虽然局部地区小麦略有减产,但不至于引起价格如此剧烈的变化。但形势却完全出乎预料,在小麦收购的旺季,价格却高开高走。个中原因,除了粮价的传导效应——即受大米、玉米价格上涨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托市政策效应。今年小麦收购,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最低收购价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政府的干预性收购,减少市场流通量来托高价格。今年最低收购价采取多元主体的方式,加上市场已经存在不稳定预期,使贸易商和加工商形成涨价预期,加入到抬价抢购序列。需要讨论的是,在今年价格较高的形势下,是否应该出台托市政策?托市采取多元执行主体是否可行?我们认为,托市由单一执行主体,改为多元主体,强化了托市机制,但弱化了调控机制。后期国内粮食市场,是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的关键时期,也是粮价看涨预期增强、市场波动加剧的敏感时期。影响后期粮食市场走势的,最根本的是供需基本面,秋粮会不会减产,是否丰收,等等,这些因素决定粮价结构和发展趋势,但是还有一些必须高度重视的因素。第一,虽然库存充足,但有效供给趋紧,粮价看涨预期增强。虽然有关部门讲了库存很充足,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但是这个阶段的有效供给相对紧张,极易出现粮价上涨预期。为什么说有效供给相对紧张?大家知道,这几年实施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导致一个很重要的后果,就是使粮源集中到国家手中。现在市场供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的拍卖,但由于连续数个月抛售库存,国内玉米库存下降到近几年的最低水平,也引发市场的种种猜测和不稳定预期。第二,粮食供求区域性矛盾突出,粮食市场政策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玉米供需区域结构值得关注,大概玉米储备70%是在北方的主产区,30%在南部销区,但是,玉米消费大部分却在南方销区。今年5月18日,有关部门为了防止对粮食的炒作投机,防止一些企业囤积粮食,对竞价销售政策进行了修改,即南方企业不能参与北方粮食的拍卖,北方企业可以到北方参与竞拍,南方企业只能参加南方粮食的竞拍,形成一个相对割裂的市场。所以,玉米竞拍,在北方经常流拍、成交率很低,但在南方想买玉米买不到。比如说河北每一周拿27万吨出来拍卖,成交率不到10%,广东每天玉米需求量2.5万吨,而拍卖只有1万吨,这个政策导致市场人为的隔离,加剧了粮食区域结构性矛盾。这里有一个概念,市场政策化,前面已经提到。这体现在,政府通过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掌握了大部分粮食,粮食市场供应主要靠政府拍卖提供,政府主导了整个粮食市场,政策主导着市场的走向。这样使市场对政策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前所述,任何政策细小变化,对市场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这样给也增加了对调控政策针对性和精准性的要求。所以我们需要注意这种倾向,其政策含义是,政府调控的负荷越来越大,调控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是我们在下一步搞调控政策整体设计时需考虑的问题,如果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自我修复的作用,调控可能会走向一个死胡同。第三,国际粮食市场涨价预期不断上升,对国内市场压力越来越大。尽管8月初俄罗斯粮食出口禁令,没有某些炒作机构想象的粮价上涨幅度那么大,但是CBOT市场也做出剧烈波动的反应,小麦价格上涨50%,其他的粮食产品价格也出现了波动。但我们认为,不会形成类似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但我们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发展态势要给予高度关注,假如说出现类似2008年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今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形势比2008年上半年比较,要复杂得多。全球粮价涨价预期,对国内还是有压力的,而且这种压力正在累积、正在传导、正在放大。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宏观调控所面临的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从现在起到秋粮新粮上市是市场调控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有效防止粮价异常波动引发整个粮价乃至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对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局意义重大。我们认为,下一步粮食调控的目标是,千方百计稳定市场预期,多管齐下防止粮价异常波动;既要维护市场稳定,也要保护农民利益。我们建议,后期可能的政策取向应为:第一,加强宣传引导,千方百计稳定市场预期,谨防炒作投机。我注意到媒体在最近一段时间对粮价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最近几个月大概就有两百多篇文章,其中保持稳定、稳定预期的基调为数不多,部分报道涉嫌炒作,想把这个问题吵大。我分析,有的媒体是希望引起官方重视,有的媒体,我不知道是为谁服务,有浓重的炒作、夸大嫌疑,我觉得这样做不是很公道。在目前这样一个敏感关键时期,稳定预期是第一要务,绝不能有炒作和投机。希望媒体朋友要牢牢把握一个基本点:千方百计的稳定市场预期,多管齐下防止粮价异常波动。第二,进一步完善收购调控政策。可能需对调控政策再设计、再创新,比如对东北玉米而言,新粮即将上市,究竟要不要出台临时收储政策?要不要给参与收购的央企和南方的饲料厂运输补贴?要不要让央企加入政策性收购序列?所有这些问题都要引起注意。我个人认为,今年应暂停临时收储政策,取消运输补贴政策,让玉米收购回归市场化机制,让市场机制分担政府沉重的调控压力。今后形势变化,若需继续托市,应实行以中储粮公司为执行主体的临时收储措施,进一步完善政策的启动和退出,形成托市收购与平抑价格互为一体的调控机制。目前对多元托市机制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托市主体的多元化,并不会减少市场扭曲,反而有可能由于收购行为的异化而增加市场垄断,增强农民和下游企业的不稳定预期。我们还需要讨论一个问题,今年要不要补库?今年我们估计东北地区玉米会增产,前一段时间我们所担心的干旱的问题已经平稳过去,由于有洪涝灾害,影响局部地区生产,但大部分产区形势一片大好,今年玉米增产的主旋律已经奏响,估计今年东北地区玉米增产在1500万吨以上。但是粮食增产,使我们在担心涨价的同时,出现价格回落的忧虑。价格回落就会影响农民的利益。所以,今年需考虑另外一个调控政策——补库。采取补库措施,将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一方面,可以防止玉米价格回落影响农民的收益。建议中储粮补库要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我觉得比较理想是每斤0.08元,比去年的略高。另一方面,可以补充亏空的库存,进一步夯实调控的物质基础,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第三,加大市场投放力度,积极发挥库存充裕的市场稳定基础性作用。要继续坚持调控政策,加大南方销区市场拍卖力度与北方拍卖出库力度,把市场价格控制住。第四,调整粮食深加工产业政策,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式。建议立即叫停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和高能耗、高污染的柠檬酸、淀粉等加工产业。引导粮食加工产业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优化粮食供需结构,逐步缓解供求区域性、阶段性矛盾。总体来看,后期粮食价格面临国内外复杂的市场形势,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今年秋粮丰收在望,粮价稳定预期正在形成;库存充足,政府具有粮食宏观调控的坚实物质基础;只要今年调控政策得当,完全能够确保今年价格合理、市场稳定、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