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玉米市场尤其是现货市场表现可谓“风平浪静”,购销两端均无太大变化。在南方销区,内贸玉米在国产小麦、稻谷以及进口谷物的共同冲击下,已经沦为能量原料“配角”。
近期,国内玉米现货市场“风平浪静”。从玉米现货的价格表现来看,五一小长假至今近1个月的时间,基本保持窄幅震荡的运行态势,绝大多数玉米现货成交价格波动幅度不超过50元/吨。
玉米高价抑制消费
养殖加工需求萎缩
从玉米下游需求的两个主要方向(养殖和深加工)来看,养殖方面,由于生猪价格从春节至今下跌的势头已经延续超过17周,生猪养殖利润也因此一再被压缩,自繁自养的利润从最高的3000元/头以上跌落至当前不足500元/头,外购仔猪的养殖利润则从最高的2200元/头以上跌落至当前的盈亏边缘,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亏损迹象,且随着生猪价格继续下降,在饲料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生猪养殖的利润前景愈发不乐观。按照猪料占据饲料养殖需求五成的现状来看,去年同期为饲料消费提供强大支撑的“二师兄”当前已经无力再为玉米等原料消费市场提供进一步的支撑。同样,禽类养殖也长期处于盈亏边缘,微利和小幅亏损局面不断切换,其对饲料原料的需求也同样缺乏增长点。
深加工产业,按照当前的玉米价格,酒精企业仍然处于亏损状态,这也是相关政策对酒精企业定向投放陈化稻谷,以此来取代高价玉米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有助于陈化稻谷去库存,另一方面从原料成本方面帮助酒精加工企业,尤其是燃料乙醇加工企业走出持续亏损的窘境。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一段时间酒精企业,尤其是燃料乙醇企业对玉米消费需求所能提供的“援助”将会进一步弱化。
淀粉加工企业是当前深加工产业的主力军,虽然目前多数淀粉企业在理论上尚有一定的利润,但结合其产品库存以及开机率今年同比处于低点的状态,对原料玉米有着刚性需求的淀粉加工产业在当前市场的消费能力来看,与近几年同期对比,其对于原料玉米的消费能力同样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总体来看,玉米现货市场在历经近一年的大涨之后,高价抑制消费的效应愈发明显,整个下游包括养殖、加工等需求的预期均呈现出增长势头停滞,甚至于萎缩下滑的态势。
替代产品“里应外合”
内贸玉米沦为“配角”
从供应角度出发,当前国内玉米市场的刚性需求也仅限于淀粉加工产业,包括饲料养殖、酒精加工均启用了大量的替代品,以降低高价玉米对原料成本的影响。从目前的替代品市场来看,稻谷和小麦仍有大量陈粮面临着去库存的任务,现阶段仍将大规模投放市场,作为能量原料去替代玉米。
截至目前,包括玉米、小麦、高粱及大麦等谷物的进口量在去年大规模增长的基础上再度提速,1月至4月国内玉米进口量已经突然720万吨的配额限制,高达858万吨,同比增长301.2%;小麦进口383万吨,同比增长134.7%;大麦进口354万吨,同比增长147.5%;高粱进口307万吨,同比增长274.1%。
前4个月谷物进口总量已经达到1902万吨,去除100万吨小麦作为国内制粉企业的常规需求之外,作为玉米的替代品,在前4个月到港就已达到1800万吨。照此节奏进行下去,全年谷物进口作为玉米替代品的到港量或将超过5000万吨,如此大的进口量,对国内玉米市场无疑是非常可观的补充。正因如此,玉米的内外替代优势区域也在不断扩大,从东北入关至华北小麦主产区,直至南方港口销区,在饲料领域,玉米已经沦为能量原料的“配角”。
下游需求缺乏亮点
玉米市场难言乐观
综合分析,虽然当前国内玉米市场在历经了两个月的宽幅震荡调整之后,整体表现趋于稳定。但从供需基本面来看,供应端替代品使用比例大幅增长,进口谷物大量补给;需求端生猪“暴利”时代宣告结束,深加工产业在高价玉米市场面前显现出消费边际,二者共同作用之下,即便是在6、7月份这个传统的玉米供应空档期,大规模的替代以及进口将提供相当有力的粮源补给。
未来一段时间,玉米市场尤其是现货市场真的不容太乐观。展望6月份乃至三季度的玉米现货市场,从供需基本面来看,下游需求缺乏明显的增长点,加之替代品供应充足的预期,国内玉米市场很难复制去年同期的大涨行情。(原文刊登于2021年5月27日粮油市场报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