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价格 多高算“高”
字号:

小麦的价格 多高算“高” 

       进入10月中下旬,国内主产区小麦价格涨势迅猛,多地企业收购价格超过2700元/吨关口;受原粮价格过快上涨影响,企业为避免亏损进一步加剧,纷纷提高面粉出厂价格以期自救;临储小麦虽恢复投放,但实际投放情况不及预期,并引发市场对后期供应趋紧的预期大幅升温。针对于此,笔者对小麦的价格、调控的手段等方面提出简要的观点。

国内小麦市场看多氛围浓厚

      10月下旬后国内主产区小麦价格快速攀升,市场看多氛围浓厚。据市场信息,月末主产区多数地区对中等品质普麦的主流收购价格提升至2680~2740元/吨区间,相比上月同期,价格上涨60~100元/吨。

       推动价格上涨主要因素有三:一是受前期产区持续降雨影响,多地麦播推迟,引发市场对来年小麦生产方面的担忧;二是华北地区玉米产量和质量差强人意,之前计划“出小麦收玉米”的基层粮点和部分贸易商操作难度提升,多数选择继续留存小麦,使得市场上供应偏紧;三是临储小麦虽然恢复投放,但投放情况远不及市场预期,引发加工企业采购重点再次转向现货市场,并激发起持粮商户的惜售心理再度提升。

下游消费平稳 加工企业“负重前行”

       受原粮成本提升影响,10月中下旬后主产区面粉价格显著提升。据了解,截至10月底,30粉出厂价格多提升至3160~3280元/吨区间,较上月同期上涨160~200元/吨。面粉价格上涨不仅和小麦价格快速走高有直接关系,玉米淀粉价格的高位运行也是面粉价格走高的原因之一。据市场信息,10月份国内玉米淀粉价格一度涨至3600元/吨,月末国内玉米淀粉均价在3532元/吨,依旧处于较高位置。同时,面粉提价也让面粉下游贸易商加大对面粉的提货力度,支撑了面粉价格。麸皮价格相对稳定,主产区加工企业主流出货价多在1840~1940元/吨。饲用消费基本平稳、市场供应量充裕,是麸皮价格稳定的主要原因。

      根据当前小麦的市场价格、面粉产品及加工副产品价格理论测算,目前多数制粉企业处于亏损经营状态。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只有勉力维持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临储小麦投放不及市场预期

       临储小麦在暂停了五个半月后,于10月20日起恢复投放。首次投放100.8万吨,最终成交89.2万吨,成交率达88.5%,成交均价2366元/吨。其中,宜存小麦投放60.8万吨,成交52.7万吨,成交均价2455元/吨;不宜存小麦投放40万吨,成交36.5万吨,成交均价2238元/吨。从交易情况来看,“高溢价、高成交率、高关注度”是恢复投放以来首次交易的最大特点,也正因如此,市场也相应的出现了一些波动,主要表现在部分地区的小麦收购价格出现下跌。

       但随后月内的第二次临储小麦投放操作却点燃了市场的热情。一是交易公告发布期推迟至交易当周,而非交易之前一周;二是计划投放量仅4万吨,而实际投放仅3.5万吨;三是所投放的仅为不宜存小麦,而没有常规宜存小麦。此举引发产业各环节对后期市场供应的各种猜测,加工企业在对政策指引不明的情况下也上调收购价格以满足正常加工需求。

对后期小麦市场发展的看法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粮食价格的适度提升,不仅有利于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同时还能够促进行业发展、激发产业活力。但短期、过度的价格波动,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对上下游各环节都会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去年的玉米价格走势就是前车之鉴。所以,当前产业上各环节应该考虑的是,小麦的价格多高算“高”,如果是过“高”的话,主管部门会通过何种手段来避免市场走入极端,并维持价格合理运行。

       首先,从目前来看,小麦价格的高低应该从两个维度来评价,一是农户的种植成本和应有收益。无疑,今年秋冬种的复杂情况让冬小麦种植的成本高于往年,也使得来年小麦产量丰收的风险大于往年,这些仅通过购买粮食作物农业保险、小幅提高托市价格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有让农户感受更直接的市场价格来支撑对于后期的售粮收益。二是和玉米的比价关系。笔者认为,当小麦价格低于玉米的时候,小麦价格多高都不算高,而只有当小麦价格超过玉米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不同主粮品种之间的消费关系,并能突出小麦作为主要口粮的应有价值。当前,华北及黄淮地区的小麦和玉米价格略有参差,价差从之前最高约500元/吨回落到目前的基本持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玉米价格跌了,而不是小麦价格涨了。

        其次,防止小麦价格短期过快上涨,不能只调控小麦,而应统筹考虑当前粮食市场的大环境。 进入四季度以来,粮食市场“海水和火焰”相互交织:中晚稻上市后价格一路向下,安徽、江西相继启动稻谷托市收购,后续或还有更多的主产省加入托市收购的队伍;华北玉米生产过程中遭遇恶劣天气导致产量和质量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原本寄希望于丰收增产的东北玉米前来驰援,但由于保煤炭运输、汽柴油大涨等因素,玉米入关成本大增;国内,部分地市为储备轮换还在不断上调轮入价格,而国际上,CBOT美麦期货接近近9年来新高,造成进口小麦成本大幅攀升;生猪价格虽然在短期内有所反弹,但养殖形势依旧不容乐观,亏损规模并未明显收减。所以,这个时候应该考虑适时调整主要粮食品种的消费去向,比如,取消饲用企业参与宜存小麦交易的资格、启动东北玉米入关的运费补贴、扩大稻谷进入饲用领域的力度、适度延长部分地区小麦储备轮换的轮空期等等。

       最后,管控预期,可以避免资金恶意炒作;引导预期,可以让小麦价格的形成更加良性。相比去年仅用4个月就拍完的9000万吨玉米,当前剩余不足5000万吨的临储小麦或经不住各路资本“围剿”,只有加强对市场预期的管控,才能避免去年玉米“过度去化”的局面。而通过加强市场运行监管、政策执行监管、信息发布高效透明,则可以有效引导各类企业合理采购、理性消费,同时,对于违规违法的行为要进行严格打击,并进行全行业通报,形成震慑。 (原文刊登于2021年11月2日粮油市场报A01版)